礦床工業指標體系包括工程指標體系和礦塊指標體系。
工程指標體系通常在幾何法(如斷面法、地質塊段法等)估算資源量時采用:包括但不限于邊界品位、最低工業品位、最小可采厚度、最小夾石剔除厚度等指標。
礦塊指標體系則在地質統計學法、距離冪次反比法等估算資 源量時采用:通常以邊際品位為主,兼顧其他因素,一般根據地質礦化規律采用某一個品位界線(一般介于地質上的礦化品位與工程指標體系 中的邊界品位之間)圈出的一個比較完整的礦化域,在礦化域內按照一定的大小劃分估算品位的單元塊, 繼而對單元塊進行品位估值,再采用邊際品位界定單元塊是礦石還是廢石,然后統計資源量,在單元塊中用邊際品位(cut-off)來圈定礦體。
在2020年國家新地質勘查規范的頒布下,礦塊指標體系在規范中有了明確的定義和用法,表明我國對于與國際準則接軌做出了向好的改變。《礦床工業指標論證技術要求》中對工業指標體系劃分,邏輯清晰,規定了應用場景,在面對國內項目及中國投資的國外項目時均有較好的實踐意義。
但目前兩套體系在應用中許多礦山都出現了偏差,實際勘查及礦山應用中出現兩套體系混用的錯誤觀念。
1、實際上不同工業指標體系下品位指標的地質、技術、經濟意義有著巨大的差異。在礦塊指標體系中采用邊界和最低工業概念的話,邏輯上就不通順,在許多斑巖型礦床中,礦塊指標體系的應用更加符合實際。
2、礦塊指標體系中礦化域品位經常采用邊界品位的固定比例取值,由于未能納入具有統計意義的樣本群整體而導致估值偏差,要么是邊部塊體的品位被高估,要不就是圈定的礦化域模型范圍過小,將未來在技術及經濟條件改善時可利用的較低品位資源被排除在外,容易造成資源浪費。同時破壞了三維礦床模型可根據技術經濟條件變化動態更新資源估算的先天優勢。
3、礦塊指標體系下經常還使用工程指標體系下對于特高品位的處理辦法去處理特高品位,特高品位的確定和處理,也應保證與采用的估算方法的基礎邏輯一致性。如果用幾何法中常用的平均品位的6-8倍法來處理地質統計學估算礦產資源(量)過程中的特高品位,就是基本邏輯錯誤。
4、在礦產資源估算工作中,特別是地質報告評審環節,經常有專家要求用幾何法來和地質學統計法資源估算結果做相互對比,交叉驗證。這樣的做法沒有意義,也沒有依據。而現實情況是如果不做交叉驗證,很多地質專家不認可地質統計學的估算結果。
所以說我們的資源量估算并軌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地質人員深刻理解了不同指標體系的邏輯,不同品位指標的內涵和意義,才能熟練掌握各自的應用場景,不至于張冠李戴。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相關資訊


四“新”一安全,為智慧化礦山建設保駕護航

礦床工業指標體系,你選對了嗎?

人工智能在自動化控制系統中的應用及意義
留下您的建議
友情鏈接:金建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掃一掃,瀏覽移動端

版權所有 ? 2022 煙臺金建集團